概论 门静脉高压的流行病学 门静脉高压的病因 门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 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门静脉高压的实验室检查 门静脉高压的影像学表现 内窥镜检查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选择
返回首页

TIPS概论

时间:2020-06-26 19:53来源:未知 作者:Mr.Editor 点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间,在介入放射学领域发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项新的介入性的操作获得迅速的临床进展,它就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该操作技术通过一种非外科方法减少门静脉血管内过高的压力,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最初的实验研

        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即使是目前最好的治疗,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仍然在20%左右。当肝硬化被诊断的时候,大约有30-40%的病人有静脉曲张,60%病人有腹水。一旦被诊断静脉曲张,2年内发生静脉曲张出血大约在2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间,在介入放射学领域发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项新的介入性的操作获得迅速的临床进展,它就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该操作技术通过一种非外科方法减少门静脉血管内过高的压力,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最初的实验研究是由RÖsch和他的同事们在1969年完成的【1】。但那时并没有应用于临床,因为技术操作上没有合适的器械和材料,也不能保持TIPS创建的肝内门-腔通道的长期开放。此后多伦多大学的Colapinto第一个将此技术应用于患者【2】,但并没有成功地重复这一技术。TIPS时代的真正到来却是在其实验研究的20年后,球囊导管、支撑架和其他器械的出现和发展。1988年在德国Richter和他的同事在世界上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TIPS【3】,后来是1990年在美国进行了同样的工作。
 
 
 
        到2013年-也就是还不到十五年-TIPS临床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国际上少数的中心进行的、小型的、试验性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阶段:在单个或多个机构进行的、大型的、前瞻性试验,
 
        第三阶段:将TIPS与其它标准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的大型的、对照的、随机的、多中心的试验。
 
        第四阶段:以覆膜支撑架和DIPS 为代表的TIPS技术改进
 
       回首15年的发展历程,TIPS 已经在门脉高压并发症的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它理所应得的地位,或仅次于其它已确立的治疗方法。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TIPS还是迅速扩展开来。反对者称,来自随机对照的研究证据表明,TIPS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结果。  
 
        目前,有关TIPS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仍然在争论中。但经验丰富的介入医生认识到某些特定的病人TIPS术后出现惊人的临床改善。这和我们对门静脉高压临床损害一般认识相一致。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TIPS术后病人长期临床随访结果,也就是患病的肝脏功能并未得到缓解,甚至会加重。医生和患者仅仅是等待不可预知的良机。
 
        比较TIPS的优缺点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正在开展。有关执行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的参加者需要想到,除了随机研究的一般标准外(如CHILD-PUGH'S分级),甚至有些情况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也不能预知。譬如有些患者,TIPS术后放弃含酒精饮料,和继续酗酒的病人不同的预后,也需要被引入到资料中。
 
        TIPS的另一个临床事实是,TIPS病人通常在内科病房或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比以往在外科病房更为复杂的临床治疗。消化道出血病人经治疗得到的益处,已经从外科转到从事消化内科和介入治疗医生。这是消化内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和挑战,似乎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做好了准备。消化内科医生与介入医生更多合作将是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变化。很不幸,很多消化科医生对于这一技术还不甚了解,甚至抱有偏见。
 
        本论坛将审视TIPS的适应症和已确立的操作的技术,总结到目前为止发表的临床试验结果。介绍未来的研究方向。
 
 
1. Rösch J, Hanafee WN, Snow H. Transjugular portal venography and radiologic portacaval shu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Radiology. 1969 Apr;92(5):1112-4 
 
2. Colapinto RF, Stronell RD, Birch SJ, Langer B, Blendis LM, Greig PD, Gilas T. Creation of an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with a Grüntzig balloon catheter. Can Med Assoc J. 1982 Feb 1;126(3):267-8.
 
3. Richter GM, Palmaz JC, Nöldge G, Rössle M, Siegerstetter V, Franke M, Wenz W. The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shunt. A new nonsurgical percutaneous method.  Radiologe. 1989 Aug;29(8):406-11. German.
(编辑:Mr.Editor)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