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定位 临床价值学科建设 资源挑战 政策影响 跨学科协作 公众认知 未来方向
返回首页

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建设

时间:2025-04-26 13:55来源:www.ynjr.net 作者:杨宁介入医学网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建设是推动其从技术分支向独立学科跨越的核心任务,涉及 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政策支持及临床实践标准化 等多维度协同发展。以下是系统性分析与建设路径: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建设是推动其从技术分支向独立学科跨越的核心任务,涉及 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政策支持及临床实践标准化 等多维度协同发展。作为一门结合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诸多学科建设上的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困境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1. 学科体系完善:从依附到独立之路漫漫


           介入放射学学科独立性不足,面临复杂局面;有些医院包括大型三甲医院介入放射学长期依附于传统放射科或临床科室,未将其作为独立科室,导致资源分配受限,科研和临床发展空间受限,面临被压缩。有些医院尽管建立独立的介入学科,但由于在医疗体系没有独立建制,无法明确其在医疗体系中的定位,晋升路线模糊,优秀人才望而却步。


学科分级重构:

 
短期内在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下设立 “介入医学” 二级学科(与内科学、外科学并列),明确学科代码与归属。推动学科独立建制,明确其在医疗体系中的定位(如“介入医学科”),完善学科代码和职称晋升路径。
 
长期需推动成为一级学科(如“介入医学”),下设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神经介入等亚专业方向。

分级重构的任务艰巨,以中国的体制,顶层设计和政策影响十分重要。相关协会或许需要让决策者明白为什么需要一个独立的介入放射学学科?为什么作为一个治疗手段不能回归临床科室?为什么欧美介入放射学争取独立性数十年没有成功?中国介入放射学模式创新的意义?很多都面临答案模糊的状态。


 
 

临床科室独立化:

 
行政部门需要求三级医院设立独立 介入医学科(非放射科下属亚专业),配备专用手术室(杂交手术室)、病房及护理团队。
 
二级医院探索“介入中心”模式,整合多学科资源(如心血管、肿瘤科)开展基础介入技术。

独立化可以克服跨学科协作壁垒。介入放射学涉及肿瘤,心血管,神经等多个领域,但多学科协作机制不健全,常因利益分配,责任划分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

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MDT平台,除了说说,让任何一个愿望落地都充满挑战,包括制定协作规范,强化临床科室与介入科联合诊疗模式....


 
 

2. 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


院校教育中,介入放射学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统一教材和师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未单列介入放射学方向,多数医生通过“师徒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学历教育:

 
本科阶段: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增设介入放射学必修课程(如《介入医学导论》),早期培养兴趣。推动介入放射学纳入医学本科课程,在住培体系中增设介入专科培训方向。
 
研究生教育:设立 介入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点,研究方向涵盖材料学、影像导航、生物工程等交叉领域。
 

规范化培训:

 
专科医师制度:制定《介入放射学专科医师培训标准》,要求完成3年通科培训(影像诊断+临床轮转)+2年介入专科操作培训。
 
分层认证:推行 初级(血管造影)→ 高级(神经介入) 分级手术资质认证,确保技术安全性。
 

继续教育:

 
建立国家级介入医学培训基地
 
推广“云手术”直播教学,或以医联体的模式实现技术下沉至基层医院。建立全国统一的介入放射学专科医师认证体系。

 
 

3.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顶层设计:

 
需将介入医学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及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明确其在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核心地位。
 
修订《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加快创新型介入耗材(如可降解支架、纳米栓塞剂)审批流程。
 

医保与支付改革:

 

介入手术技术含量高,但收费项目陈旧,未能体现医生劳动价值。
 
扩大介入治疗项目医保覆盖范围(如肿瘤消融术、TIPS),推行 按病种付费(DRG) 以体现技术价值。
 
对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技术给予财政补贴,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如便携式DSA)。

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设技术创新类收费项目。解决
部分介入治疗没有收费项目,未纳入医保或报销比例低,限制患者选择。基于卫生经济学评估,优先将疗效明确的介入技术纳入医保目录。
 

4. 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


重点研究方向:

 
精准介入:AI术前规划(如血流动力学模拟)、术中机器人导航(磁控导管技术)。
 
生物材料:载药栓塞微球、4D打印响应性支架(随体温/pH变化自适应)。
 
疾病机制:介入治疗后肿瘤微环境演变、血管再狭窄的分子调控靶点。
 

产学研协同:

 
建立 “临床-高校-企业”联合实验室(如医疗企业-大学介入器械研发中心),加速国产化替代(如高压球囊、取栓支架)。
 
设立介入医学创新基金,支持“卡脖子”技术攻关(如高端栓塞材料、血管内超声导管)。
 

5. 区域均衡与基层普及


高端介入设备(如DSA、磁导航系统)和耗材(如栓塞材料、支架)严重依赖进口,成本高昂,基层医院难以普及。需加大国产替代政策支持,鼓励产学研合作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设备分级配置,优化医保覆盖。

技术分级目录:

 
三级医院:聚焦复杂病例(如颅内动脉瘤栓塞、门静脉癌栓治疗)。
 
县域医院:推广基础技术包(脓肿引流、胆道支架、子宫动脉栓塞、透析通路维护、下肢动脉成形术+急诊止血)。
 

远程协作网:

优质介入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基层医院设备匮乏、技术滞后,导致患者跨区域就医压力大。

 
通过5G远程手术指导(如专家实时操控基层医院DSA参数),解决基层“不敢做、做不精”问题。

通过医联体、远程会诊和“下沉式”培训提升基层能力;探索介入技术标准化操作流程(SOP)推广。
 
建立介入病例数据库(如肝癌介入治疗登记系统),推动多中心研究。

 
 

6. 标准化与质量控制


操作规范:

 
制定《介入放射学操作指南》(分病种、分技术),明确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处理流程。
 
推行 “单病种介入质控指标”(如肝癌TACE术后肿瘤坏死率、穿刺相关出血率)。
 

认证与监管:

 
成立 国家介入医学质控中心,定期发布医院介入技术安全评级(如A级:可独立开展颈动脉支架;C级:仅限基础操作)。
 
强制要求介入手术室配备辐射剂量监测系统,保护医患安全。
 

 

7. 挑战与对策

         

人才短缺:


介入医生需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职业风险高,但防护保障和福利待遇不足。
 
年轻医生因学科前景不明晰、晋升通道模糊而转投其他科室。解决方向:完善辐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优化绩效分配机制,明确晋升评价标准(如手术量、创新技术权重)。

 
对策:仿效欧美,实施 “介入医学人才计划”,未来通过规范化课程培养初入职场的介入专科医师,通过规范化继续教育课程(refresh course)定向培训已经职场工作10年左右介入医生,定向支援中西部医院,扩大介入医学的影响。邀请医学生参加学术年会,让下一代人才进入介入社圈。
 

学科认知偏差:

 
对策:通过公众科普(如短视频、健康讲座)纠正“介入=辅助科室”的传统观念。
 

耗材成本高:

 
对策:推动国产耗材集采,将血管支架等纳入国家医保谈判。
 

9. 未来展望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建设目标是从 “技术集群” 升级为 “学科生态”,通过 独立学科地位、标准化培训体系、创新技术转化 及 基层普惠覆盖,最终实现三大转型:
 
从“依附型”到“引领型”:在全球介入医学领域掌握技术标准与学术话语权。
 
从“城市优先”到“全域均衡”:使县域患者无需转诊即可获得关键介入治疗。
 
从“治病为主”到“防诊治康一体化”:结合早筛(如肝癌高危人群监测)与康复管理,全面提升疾病全周期疗效。
 
通过系统性学科建设,介入放射学将成为中国医疗体系升级的 “新基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这些都需要政策驱动,技术融合,疾病谱扩展。



10. 面临挑战

1. 顶层设计滞后

2. 学科独立性不足:部分医院仍将介入科归属于放射科,制约学科发展。
 
3. 区域发展失衡:优质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基层医院设备与人才匮乏。
 
4. 科研转化滞后: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国产器械创新动力不足。
 
5. 医患认知偏差:公众对介入治疗的微创优势了解有限,部分医生过度依赖传统手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